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家民委、北京市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3年1月30日
一、报考条件
(一)拥护“一国两制”和基本法、拥护国家和平统一、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二)考生所持身份证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香港、澳门地区考生需持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
2.台湾地区考生需持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三)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四)报考博士研究生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做出书面推荐意见;报考硕士研究生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做出书面推荐意见。
(五)报考法律等专业研究生,还应符合内地(祖国大陆)当年招收相关专业研究生规定的其他报考条件。
二、学习方式
我校港澳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全日制。
三、报名流程
2023年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见下文)进行网上(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缴费。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23年2月10日至2月25日,全天24小时接受网上报名。
2.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网址为http://www.gatzs.com.cn/)”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报考点的网上要求报名并上传电子照片。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4.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二)网上(现场)确认
所有参加2023年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按照报考点要求进行网上(现场)确认和缴费,逾期不再补办。网上(现场)确认的时间和具体要求以各报考点的通知为准,请查看考点通知。
(三)报考点
考生可根据相关规定及个人情况选择以下报考点之一:
1.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人:秦彦超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
2.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人:黄建业
电话:(021)65982683,图文传真:(021)65988292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政编码:200092
3.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联系人:陈瑶
地址:广州市中山大道69号,邮政编码:510631
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
4.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联系人:黄冠麟、李丹华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
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
5.澳门: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 联系人:邝子欣
地址:澳门约翰四世大马路7-9号一楼
电话:(00853)28555533,图文传真:(00853)28355427
四、综合考核
我校2023年继续采取“申请-考核”制的方式招收港澳台地区研究生。考生在网上报名后,按照以下要求向我校提交相关材料。
(一)报名材料审核
1.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于2023年3月 4 日前将以下报名材料的扫描件发送至邮箱:68932544@163.com。研究生院将在3月底前通知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
(1)有效身份证件正反面复印件。
(2)往届生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复印件和硕士课程成绩单;应届生须提交本人学生证复印件、已修课程成绩单、在读高校的在学证明;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获得学位者提交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专家推荐信》:报考博士研究生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做出书面推荐意见。
(4)《个人陈述》:介绍自己的学术背景、已有的学术经历或体会、未来的研究计划和职业目标等。
(5)可以证明本人科研成果的其他材料。
2.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的考生须在2023年 3月4 日前将以下报名材料的扫描件发送至邮箱:68932544@163.com。
(1)有效身份证件正反面复印件。
(2)往届生须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本科期间成绩单;应届生须提供本人学生证复印件、在读高校的在学证明和已修课程成绩单;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获得学位者提交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复印件。
(3)《专家推荐信》:报考硕士研究生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的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做出书面推荐意见。
(二)综合考核内容
综合考核分为专业综合笔试、综合能力面试两部分。
1.专业综合笔试。主要考察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笔试成绩为100分。具体考试时间和形式另行通知。
2.综合能力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综合分析及科研创新能力等。各招生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主决定是否进行外国语听、说能力的考核。我校艺术类专业(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在面试环节将增加专业技能的考核。综合能力面试时间为20分钟,成绩为100分。具体考试形式另行通知。
(三)综合考核时间
考生于2023年3月21日至3月31日期间, 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 及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
综合考核时间拟定为2023年4月中旬。综合考核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四)其他有关综合考核的说明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财政局《关于部分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函》,考生在复试(综合考核面试)时需缴纳复试费,标准为100元/人/次,考生需登陆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平台,完成缴纳复试费,具体程序另行通知。
五、最终成绩及录取
考生的最终成绩=专业综合笔试*50%+综合能力面试*50%。
我校根据考生申请材料审查情况、最终成绩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录取资格。录取通知书由我校寄发给考生本人。
六、入学
新生凭“入学通知书”及《新生入学须知》按新生报到日期报到入学。入学后,我校对新生进行资格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书面向招生单位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的,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七、学制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三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请参见第九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学费标准表),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四年。最长学习年限参照我校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八、学位
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央民族大学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并授予相应的学位。
九、招生专业、收费及奖助学金
(一)我校招生专业在“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上发布,请考生参考。
(二)研究生在学期间学费标准与内地(祖国大陆)考生相同,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按学年交纳。学术型研究生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按学年交纳。专业学位硕士学费标准见下表: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学费标准(元/生/学年) |
学制 |
法律(非法学) |
035101 |
13000 |
3年 |
法律(法学) |
035102 |
13000 |
2年 |
社会工作 |
035200 |
15000 |
2年 |
文物与博物馆 |
065100 |
15000 |
3年 |
学科教学(语文) |
045103 |
10000 |
2年 |
学科教学(音乐) |
045111 |
12000 |
2年 |
学科教学(英语) |
045108 |
10000 |
2年 |
音乐 |
135101 |
15000 |
3年 |
广播电视 |
135105 |
15000 |
3年 |
舞蹈 |
135106 |
15000 |
3年 |
美术 |
135107 |
15000 |
3年 |
艺术设计 |
135108 |
15000 |
3年 |
学科教学(数学) |
045104 |
10000 |
2年 |
学科教学(物理) |
045105 |
10000 |
2年 |
汉语国际教育 |
045300 |
15000 |
3年 |
现代教育技术 |
045114 |
10000 |
2年 |
新闻与传播 |
055200 |
25000 |
2年 |
电子信息 |
085400 |
10000 |
3年 |
英语笔译 |
055101 |
15000 |
2年 |
金融 |
025100 |
40000 |
2年 |
国际商务 |
025400 |
30000 |
2年 |
应用统计 |
025200 |
15000 |
2年 |
体育教学 |
045201 |
15000 |
3年 |
运动训练 |
045202 |
15000 |
3年 |
旅游管理 |
125400 |
24000 |
2年 |
会计 |
125300 |
25000 |
2年 |
心理健康教育 |
045116 |
15000 |
2年 |
税务 |
025300 |
40000 |
2年 |
环境工程 |
085701 |
10000 |
3年 |
学科教学(历史) |
045109 |
15000 |
2年 |
学科教学(美术) |
045113 |
15000 |
2年 |
小学教育 |
045115 |
15000 |
2年 |
(三)新生入学后按教育部规定可申请台湾、港澳学生相关奖学金。
十、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北智楼314室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8708
E-mail:68932544@163.com
中央民族大学网站:http://www.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址:http://grs.muc.edu.cn
中央民族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民族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3262
资料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
资料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